在众多糖类产品中,红糖和白糖无疑是最常见的两种。长期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网络上,都流行“红糖比白糖更健康”的说法。
社交媒体上,“经期必喝红糖水补血”让无数人将红糖奉为“养生圣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红糖 vs 白糖,
真的红糖更健康吗?
1
来源相同,工艺不同
红糖和白糖,虽然在外观和口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实际上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甘蔗或甜菜,只是在加工工艺上有所不同,导致了最终产品的差异。
红糖:红糖工艺相对简单,是将甘蔗经过切碎、压榨取汁、澄清后,然后通过小火长时间熬煮,不断搅拌,使水分慢慢蒸发,最终浓缩结晶而成。这种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非糖物质,如矿物质,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色素,因此呈现出独特的红褐色和特殊的风味。
白糖:白糖是红糖进一步精炼的产物。在红糖的基础上,白糖需要经过更多的提纯、脱色、结晶等复杂工艺,去除其中所有的杂质和色素,最终得到纯度极高的蔗糖。因此,白糖呈现出洁白的颜色,口感也更为纯粹。
2
营养差异
许多人认为红糖比白糖更健康,是因为红糖中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 100 克为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 2009 年(第 2 版/第一册)》
看这个数据对比,红糖的矿物质含量确实更胜一筹,红糖比白糖的营养高也是事实。但这种“更多”的营养,在实际饮食中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铁为例,女性每天需要 18 毫克的铁,如果完全依赖红糖来满足这一需求,需要摄入多少呢?
18 毫克 (每日需求) ÷ 2.2 毫克/100 克 (红糖含铁量) ≈ 818 克
这意味着,为了达到补铁目标,一天需要吃掉将近 1.6 斤的红糖!这显然是不可能且极度有害的。所以红糖的矿物质含量看似略高,但实际意义有限。
3
核心成分
无论是红糖还是白糖,它们的核心成分都是蔗糖。红糖的糖含量在 83% 以上,越是等级高的红糖,糖分越高,《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版)》的数据显示红糖的糖分在 96.6%。
白糖的糖含量则高达 99% 以上。这意味着,无论选择哪种颜色的糖,摄入的绝大部分都是蔗糖。
蔗糖是一种双糖,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如果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红糖和白糖的升糖指数(GI)都属于高 GI 食物,这意味着它们都会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动。
虽然红糖中含有少量微量元素,但这些微量元素并不能显著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因此,从控制血糖的角度来看,红糖和白糖并没有本质区别,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都应尽量避免或严格限制摄入。
关于红糖的误区
长期以来,红糖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功效,尤其是在传统观念中,它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补品”。然而,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
1
红糖补血?
红糖中的铁含量虽比白糖高,但每 100 克仅含 2.2 毫克非血红素铁,它的吸收率非常低,通常低于 10%,并且容易受到膳食中其他成分(如植酸、草酸、多酚)的干扰而进一步降低。相比之下,同等重量的猪肝含铁 23.2 毫克,且吸收率更高。靠红糖补铁不仅效率低下,还会摄入大量空热量,增加肥胖风险。虽然比白糖的铁高,但在补铁大户面前,含量不值一提。
2
红糖热量更低?
每 100 克红糖含 389 千卡,白糖为 400 千卡——热量几乎无差别。两者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每克提供 4 千卡热量。无论是红糖还是白糖,过量摄入都会导致热量过剩,转化为内脏脂肪。
3
红糖能缓解痛经?
“痛经喝红糖水”是许多女性的习惯。喝完红糖水后,部分女性确实会感觉疼痛有所缓解。但这并非红糖的“特殊功效”,一部分可能是心理作用,另一部分可能与温度有关。例如《默沙东诊疗手册》中提到可以在腹部应用湿热疗法,这种效果与喝一杯热水、热茶或使用暖宝宝敷在腹部是类似的。
图源:默沙东诊疗手册
对于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红糖水更是无济于事,应及时就医。
4
红糖更天然、更健康?
红糖的深色来源于其在加工过程中保留的糖蜜和色素,这与它的热量高低无关。
大家常常将“天然”与“健康”划等号,认为未经精炼的食物就一定更健康。然而,在糖的领域,这种逻辑并不完全适用。
红糖虽然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微量成分,但其核心仍是蔗糖,其对血糖的影响和能量贡献与白糖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在选择糖时,不应仅仅关注其颜色或是否“天然”,更重要的是关注其主要成分和总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糖分摄入在 50 克以内,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内。
一方面,要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尽量减少或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少吃糖果、糕点、饼干、甜点等高糖零食;在烹饪时,减少糖的用量,或尝试使用天然甜味(如少量水果)来替代。
另一方面,要学会识别隐形糖。养成阅读食品配料表的习惯。配料表是按照原料添加量由多到少排列的,排名越靠前,往往添加量越多。除了“糖”、“白砂糖”、“蔗糖”等常见名称外,还要警惕以下“隐形糖”的别名: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浓缩果汁、蜂蜜、枫糖浆、焦糖、糊精、麦芽糊精等。
另外,查看营养成分表,如果没有特别标注糖含量,也可以看看碳水化合物(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总含量,同种类型的食物,尽量选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