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长辈对刚刚怀孕的妈妈称:怀孕期间,一定要吃鹅蛋,可以祛除胎毒,将来宝宝出生就不容易得黄疸。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婴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不完善引起的,与孕妇饮食关系不大。鹅蛋虽然营养丰富,但并不能影响胎儿的胆红素水平。预防黄疸的关键在于科学喂养和及时就医,而非依赖某种食物。在一些地区的传统观念中,鹅蛋被认为具有所谓的“清热解毒”或“祛除胎毒”功效,因此会有“鹅蛋可以预防新生儿黄疸”的说法。不过,这更多是民间经验或传说,并没有被现代医学实验证实。新生儿黄疸最核心的诱因在于宝宝自身的胆红素代谢机制、出生后摄入与排泄是否平衡,以及是否存在溶血或肝胆等方面的疾病。母亲饮食可以影响胎儿的营养状况,但并不能直接决定宝宝是否会出现黄疸。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
-
母婴血型是否不合导致溶血;
-
宝宝是否早产,肝脏酶系统更不成熟;
-
出生后喂养情况如何(尤其是母乳喂养频率和量);
-
有无先天性病理因素等。
鹅蛋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与鸡蛋类似,确实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但将其与“能防黄疸”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解。在部分地方的传统饮食观中,很多食物被冠以“清热降火”“去毒”之类的功效,但大多是经验谈,并无确凿的临床证据。目前为止,没有高质量的医学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鹅蛋与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直接、确切的因果关系。因此,“孕妇吃鹅蛋能预防新生儿黄疸”的说法并不被现代医学所认可。鹅蛋可以作为普通食材适量食用,但并非“灵丹妙药”。如果孕妇本人喜欢鹅蛋的口感或有家人赠送等情况,可以将其纳入日常饮食,但需注意烹饪方式清洁卫生,避免过量摄入(因为鹅蛋和鸡蛋一样,也含胆固醇,过量摄入可能增加代谢负担)。此外,孕妇在孕期应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合理搭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素,而不是依赖任何一种“单品”来起到保健或治疗作用。
“黄疸”是指皮肤或眼白(巩膜)出现发黄的现象。在新生儿中很常见,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几天之内。医生或护士会在宝宝出生后住院期间及首次回家后的健康检查时,检测有无黄疸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黄疸呢?当血液中胆红素(一种红细胞的分解产物)升高时,皮肤和眼白就会看起来发黄。对于新生儿而言,肝脏还不够成熟,无法快速清除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因而更易出现黄疸。母乳喂养不足:如果母乳摄入量不足,婴儿容易脱水或进食量不够,胆红素排出减少,从而导致黄疸。早产儿:肝脏功能比足月宝宝更不成熟,因此黄疸发生率也更高。其他原因:如母婴血型不合、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但这些通常需要医生进一步检查和判断。皮肤和眼白发黄:先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胸部、腹部、双臂、双腿扩散。如果黄疸更严重,则可能连腿部、膝关节以下的皮肤也呈黄或橘黄色。重度黄疸的警示信号,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以排除和防范严重并发症。
- 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鼻尖或额头,然后迅速松开手指:
- 如果皮肤在松开后颜色较正常,则可能黄疸不明显或无黄疸。
怀孕期间按时进行产前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血型不合、妊娠合并疾病等潜在风险。一旦发现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医生会制定应对方案。适度运动: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适合孕妇的运动;
保证喂奶次数与量:适当增加喂奶频率,让宝宝勤排尿、勤排便,从而带走体内胆红素;
观察黄疸情况:出生后 2~3 天至 1 周内是黄疸的高发期,若宝宝面部或胸腹部发黄加深,应及时就医监测胆红素水平。对于胆红素水平只是轻微偏高的宝宝,大多能随着宝宝肝脏功能逐渐成熟而自行好转。如果医生检测到婴儿胆红素水平过高,则可能需要使用“蓝光照射”或“光毯”等方式帮助分解并排出胆红素;严重情况下(极少数),可能需要换血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这类谣言往往源自民间传闻,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此外,该类谣言还利用人们对新生儿健康的担忧,过度强调特定食物的作用,容易误导人们依赖单一食物解决问题。
为了确保母婴健康,孕妇应保持均衡饮食,确保营养全面,而不是迷信某种食物的“特殊功效”。科学育儿,避免轻信未经证实的传言。